夏布利品酒會

中國人倚天為食,對天敬畏,對土地熱愛,經日累月地觀察天候人文而記載下農民曆,使後輩在應對農作時,多了幾分知瞭。

勃根地葡萄酒傳統以來與天主教寺僧密不可分。僧人自身守作葡萄園,親釀葡萄酒,在超脫世俗的清明中,觀察老天、土地與葡萄生命的互動,並勤懇地記錄每日易況。後代勃根地人之所以對每分田土質、每株老藤的生理變化有著深刻了解,從而成就其在葡萄酒業的盛名,僧人的手書,功不可沒。

Kimmeridge  content

含牡蠣化石、黏土與石灰土混成的Kimmeridge地質

在勃根地最北端的夏布利(Chablis),順著斯蘭河(Serein River)再往北流,就到了巴黎,是離花都最近的葡萄酒產區。夏布利的臨河北坡上躺著珍貴的啟莫里土質(Kimmeridge) ­— 牡蠣化石、黏土與石灰土混成的獨特地質。這種土質賦予夏朵內品種(Chardonnay)優雅的礦鐵石風味,加上向(西)南坡,氣候雖涼,葡萄藤在午後能享受長長的暖陽,不但凝聚了酸度,也使果實熟成。在僧人聰慧地培植、釀作下,不但讓夏朵內(Chardonnay)一舉成名,更讓夏布利白酒早在中古時期即為全巴黎、甚至全法國,最喜愛的白酒之一。往後的戰亂紛擾與根芽瘤摧殘,使夏布利葡萄酒業在十九世紀末陷入低潮。

過去半百年,在葡萄園管理技術及酒莊設備更新下,夏布利千年的土地、人文與葡萄藤記憶,透過葡萄酒再次精緻活現。我在日前參加由勃根地葡萄酒委員會(Burgundy Wine Board) 在紐約Tribeca Rooftop主辦的夏布利酒會,品嚐當初醉倒巴黎的經典風味。會中三十幾個酒莊和一百多支品項在夏布利多富盛名,酒莊代表中不乏繼承家族百年莊園的本代莊主。他們用極少的英文與謙樸的風度,點出作酒的哲學。

從小夏布利、夏布利、premier cru到grand cru,其口味的輕巧及細致度,有如踏雲而上。雖然各酒莊的風味細微不同,中輕酒體伴隨爽口的酸度與微妙的香氣,是夏布利的旗幟。我對其中幾支grand cru的味覺記憶:前味專注而輕盈的酸度,忽然靈巧地隱身不見,隨之是柔和的礦石香氣伴隨淡淡的蜂蜜、花香、葡萄柚香,整體口感清雅,充滿氣質,給人微微的開胃感。年輕爽口的小夏布/夏布利,在當地是生蠔的絕配,不但能襯托生蠔的鮮味,更能讓口齒清雅留香。grand cru在瓶中陳年4到7年後,其果味與礦物味彌合,形成一種難以捉摸卻令人回味的幽香。

嚐了五十幾支酒,在離會時,卻感覺比來時清明許多。似乎夏布利從味覺上淨化、感悟了整個人…

謝謝你,高僧。